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37 / 113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37 / 113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澳門警察

•警 察 理 論

34

(二)謠言造成社會心理恐慌

謠言是危機的產物,人們面對細微的社會變動,

往往表現出驚恐的憂慮。謠言以社會變動為背景,或

製造一個新的事件,或在真實事件的基礎上增添新

的情節,傳播虛構的內容,公眾在謠言的刺激下對

事件的情況和未來的發展作出種種推測,以訛傳訛,

奇談怪論層出不窮,使人們感覺到普遍需要的穩定感

喪失,激起人們的恐慌情緒。

網路環境的發展帶來了傳播手段的便捷性,增

加了恐慌情緒在群體中蔓延的速度、廣度與深度。

以近期出現的

搶孩子

謠言為例,

來了一千多個

外地人搶小孩子

小孩沒被搶走,母親為保護孩

子被捅了一刀

有人冒充賣冰棒、修理工、護士

偷搶孩子,已經得到

110

證實

⋯⋯

,與上述說法類

似的各種消息在微博與微信上屢見不鮮,並涉及國

內多個地區,雖然警方一再證明此類消息並非屬實,

但普通聽謠者為了善意提醒親朋好友或出於信任而

相互轉發,造成了恐慌情緒的繼續蔓延。

(三)謠言加劇群體極化

所謂群體極化,是指

團體成員一開始就有某

些偏向,在商議後,人們朝偏向的一方繼續移動,最

後形成極端的觀點

4

。即在集群行為的發展過程中,

群體成員屈從於多數人的壓力,意見和決策逐漸向相

信謠言的一方傾斜,並最終呈現出同質化的結果。

社會心理學表明,人在匿名狀態下容易擺脫角

色關係的束縛,個性化特點表現得更為明顯。而網路

的發展使得線民的

群體極化

傾向更為突出,在網

路領域中,具有相同觀點和意見的個人和團體進行交

流和討論,互相交換意見,會得出和原來一樣的觀

點,只不過在形式上變得更為極端、情緒上更加激

動。而對於持中立意見或觀點不同的人,當謠言開始

在群體中傳播時,基於謠言而產生的情緒也在群體中

傳染,但此時中立者和反對者的群體極化傾向仍處在

蟄伏狀態。隨着群體成員的討論和辯論,中立者和反

對者面臨兩種選擇:一是逐漸改變自己的看法,成為

群體觀點的支持者;二是保持沉默,成為

沉默的大

多數

,不再參與對問題的解釋和辯論,從而無法在

群體意見的形成中發揮作用。根據社會心理學的

現象,個體在認知、判斷、行為等方面會自願與

群體中的多數人保持一致,個體會認為其他人的觀點

和行為具有參考價值,即使一開始不相信謠言的人也

會在強勢輿論的壓力下產生趨同行為,從而自願地

跟隨多數人的行動,接着相信謠言的人就越來越多,

形成強勁態勢,進一步鞏固了謠言的力量,從而形成

資訊流瀑

,標誌着謠言的傳播達到頂峰,由此形

成的群體觀點和情緒可能使集群行為演化為群體性

事件,甚至出現暴力行為,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

二、集群行為成因分析

從本質上來說,集群行為是社會互動的產物,

是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過程中,在共同的

情緒渲染下發生的行為。集群行為的發生是多重因素

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現實根源,也有心理因素。

(一)社會矛盾的激化

集群行為頻發的根源在於社會轉型過程中,利

益集團矛盾的激化。當前,中國社會正處在加速轉

型期,社會財富分配不公,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貪

污腐敗現象嚴重,直接導致了社會階層結構的變遷。

集群行為的參與者大多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

或脆弱階層,本身缺乏社會資本和利益訴求管道,而

溝通機制的不健全更加重了群眾的抱怨和不滿情緒,

逐漸降低對政府部門的信任,從而積累了強烈不滿的

社會心態。一旦有敏感的社會事件發生,會引起有着

相同經歷或觀點的人的共鳴,這種不滿情緒和社會心

態就會被瞬間放大,尤其是身處新媒體時代,局部性

的矛盾經媒體渲染和擴散,人群很容易聚集在一起,

逐漸發展為集群行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凱斯

桑斯坦,黃維明譯:《網路共和國》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