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務把警務理念從被動地打擊罪案,提升至主動地預防
罪案,以求做到防微杜漸。
然而,要實踐社區警務,並不是一朝一夕間能夠辦到
的。社區警務的靈魂是合作,而合作的基礎是信任。警
力有限,民力無窮,要切實地運用及發揮無窮的民力,
首要的是建設警民之間互信的關係,才可共同締造一個
守法、有序的社會。那麼,怎樣才能做到警民互信呢?
我認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瞭解、多溝通,打破彼此之
間的隔膜,哪怕只是扶助老人家過馬路這樣小的事,也
是打好警民關係的方法之一,而透過與坊會、社團等開
展防罪講座,與學校合作開展針對青少年的防罪滅罪教
育,以及成立大廈罪案預防小組等一系列的措施,逐步
地在社區建立警民互信的關係。而事實上,警民合作的
理念一直都存在於澳門市民的心中。以“天鴿”風災事件
為例,風暴過後澳門市區滿目瘡痍,一片狼藉,但可貴
的是藉此機會看到澳門市民的團結一心。除了保安部門
的人員以及解放軍參與救援工作外,亦有很多人自發性
地組織義工團隊去參與清潔工作和派發物資。在臭氣沖
天的街道上,義工和警員互相幫助,同心協力地搬運垃
圾,哪怕只是為對方遞上一瓶水、一個麵包,對彼此說
一聲“ 加油 ”、“辛苦了”,這些都是無形的力量去支撐大
家堅持下去,為的就是共同修復我們的家—澳門。可見
在澳門市民心中,對警民合作的理念是抱正面態度的。
我相信每名警察當初選擇這份職業,都是懷着一顆
正義的心,肩負着一份維護法紀的使命,市民應相信警
察會依法辦事,而警察也應相信市民會奉公守法。與其
他國家相比,澳門這個小城相對較和平,人們相處也較
融洽,我們確實應該珍惜。但是,隨着社會急速發展,
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差不多每位市民手上都有一部智能
手機,他們把智能手機當成了一種公審工具,執勤的警
員每分每秒都在接受着公眾的審視,工作稍有偏差,就
會被市民拍下並發放到互聯網,令社會充斥着各種輿
論,破壞警民之間的關係。瀏覽社交網站,不難看到市
民上載澳門警務人員執勤的照片或影片,內容可能是表
揚警察扶助老人家過馬路;也可能是抱怨交通警員經常
抄牌;或是投訴馬路擠塞,警員指揮失當;又或批評警
察處理遊行示威的手法不妥等。這種種以偏概全的照
片或影片,把警務人員長久以來的貢獻抹殺掉。乍看之
下,智能手機是破壞警民關係的源頭,但我認為不盡如
此。為甚麼抄牌是交通警員的錯?為甚麼入境時被抽查
是關員“ 搞針對 ”?為甚麼警察執行例行職務反而要遭到
唾罵呢?有時是因為人的觀點改變了,當涉及到自身利
益,人們的心開始變得是非不分,開始把錯的看成是理
所當然,把歪理當成道理,最後就把一篇篇批評警察的
文章發表到社交網站,此舉不免令廣大市民對警察產生
誤解。而社區警務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由警務人員
親身與市民接觸和溝通,培養彼此之間的尊重與信任,
相信很多誤會都會迎刃而解。
智能手機的普及,從另一角度去看,其實可以為警
務人員的工作帶來正面影響,除了及時報案和報警求
助外,市民大可利用手機,把案件發生時的周邊環境拍
下,為警察提供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比起以前只能口述
案發經過,現今發達的科技能幫助警察掌握更多線索,
對緝捕罪犯更有幫助。如何利用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
就取決於市民的心。
科技發達雖說能幫助警察執法,但同時亦令罪犯的作
案手法更高明,警務工作不能再墨守成規,推動三大警
務理念,並非將治安問題拋給市民,而是結合民間力量
共同維護社會治安,把彼此當作伙伴,而非視彼此為負
擔與麻煩,如此,才能共建一個和平共融的澳門。
澳門警察
/ 警察文化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