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警察
•警 察 理 論
22
總人口由當年
43.7
萬人增至
2016
年約
64.8
萬人
6
,
五光十色的霓虹燈亦吸引了眾多的流動人口,再加上
犯罪手法日趨高端、新穎及隱蔽,治安形勢的複雜多
變為舊有警務部門
“
遇案查案
”
的工作模式帶來了難
題,況且警力有限,若可及時掌握各社區最新的治安
形勢和犯罪動態,達到
“
防患於未然
”
的治安目標,
便日顯重要。
約翰.安德森在
“
社區警務樹
”
理論曾說過:
“
警務的成效依賴社區,社區是打擊與抑制犯罪的主
體,也是警察建設的主要源泉。
”
由此可見,要將日
常的不法行為遏止於萌芽之中,便需發展社區警務,
借助社區居民或組織成員的力量。他們每天走着同樣
的路,看着同樣的風景,和同樣的鄰里點頭問好,何
處多了針筒?何時多了陌生人?何人發生何事?他
們甚至比警方具有更敏銳的洞察力和情報收集能力,
更能及時並準確地知悉社區的情勢、變化及隱患,更
能從自身防範行為降低罪案發生的可能性。
但是,根據警察學權威學者梅可望博士指出:
“
社
區警務的意義和目的是通過與社區民眾的接觸,加強
他們對犯罪管制的貢獻,使警察工作的效率有質與量
的提升
”
。其強調的四大理念是:
1.
警察勤務的需要
應確實結合社區民眾要求;
2.
警察勤務人員和社區民
眾打成一片,密切往來;
3.
警察勤務區的劃分應以社
區為單位,將傳統的人口、面積、業務等因素變為次
要單位;
4.
警察機關對犯罪發生的地區實施警民合
作,減少犯罪之發生。這便與警隊昔日給大眾畏懼、
單向的形象相違背,再加上
“
生不入官門
”
的傳統觀
念,要將上述
“
以民輔警
”
的新型警務模式和治安目
標付諸實施,警方就絕不能像往日一樣,靜坐警局,
期待各區居民會自動前來提供資訊或檢舉。警方應該
主動地走出去,善用公關警務的智慧與技能,透過對
話、講座、拜訪等聆聽指導的形式,用誠意去促進市
民、團體與警務人員之間的融洽關係,鼓勵他們發表
意見,減少他們的抗警心態,提高他們共治社區的積
極性和合作性。
透過訊息的互動交流和反饋,可有助警方擴闊
情報源,從而節省和集中警力資源,加強偵破罪案的
效能,並確切地發現社區內潛在的治安問題,了解犯
罪趨勢和大眾所求,作前瞻、務實的偵防性警務部署
和優化警務策略,其中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
2013
年杭州
“3.15
撲克牌女屍案
”
﹔
2016
年蕭山
“
非法
聚賭案
”
﹔
2017
年惠州市肇事逃逸的交通意外
⋯⋯
以上案件都是依靠民眾主動提供線索和建議而迅速
將罪犯繩之於法。
另外,
“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
,警方亦可
透過雙向的接觸,將犯罪資訊、防罪守法、突發性
事件處理技巧等意識傳授給區內的居民,提高他們
的警覺性、認知性和應變性,使他們可從自身出發,
做好防罪措施,不給歹徒有可乘之機。
司法警察局與物業管理公司人員攜手宣揚防罪滅罪資訊
各國各地區的警務部門自推行
“
社區警務
”
的理
念後,犯罪率均錄得一定的下降趨勢,如澳洲的維多
利亞州,自成立
“
鄰里聯防
”
制度後,兩年內入屋盜
竊平均減少了百分之三十;而屬當中佼佼者的,當數
武漢市武昌區的公安分局,自去年
10
月份開展
“
平
安創建精準服務工程
”
後,四個月以來,三十個社區
皆錄得零盜竊率,為此,被媒體及社交網站一度廣
傳,成功樹立了專業優秀的警務形象。所以,推動社
區警民關係的和諧構建,使彼此成為雙方平等相向的
協助者和指導者,令民眾的自治力量和警方的執法力
量緊密結合,共同構建一張犯罪防控網,深入社區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