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48 心靈加油站 Estação de Reabastecimento Espiritual 幸福是門學問 A felicidade é uma sabedoria 王瀚林 心理輔導員 澳門保安部隊事務局 DSFSM Psicólogo, Wong Hon Lam (Kyle) 就是快樂值減去痛苦值所得出的差異。因此,幸福的人生 等於有效益的人生,而有效益的人生就是求樂避苦的人生, 對任何事情的考慮都應建基於系統式的效益值衡量,若一 個行為帶來的快樂多於痛苦,便是值得去做值得推崇的。 這種想法乍看之下沒有問題,但讓我們來進行一個名為「快 樂機器」的思想實驗,若眼前有一部機器,只要進入其內便 會不斷刺激大腦,令我們產生川流不息的快樂景像和感受, 不會再有任何痛苦經驗,在機器所產生的世界中能享受數 之不盡的金錢、名譽、物質等 ,而且你並不會分辨到現實 和所模擬的幻象,唯一條件就是進入機器後便不能再出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會選擇踏入這個機器渡過餘生嗎?同樣 地,試想像一個人在一生中不停地使用毒品,永遠浸沉於 飄飄然的快樂感之中直到死去,你會認為這是幸福人生嗎? 在以上的思想實驗中,大多數的人都會拒絕過這樣的人生, 由此可見,快樂不等同於幸福,快樂本身並不一定具有內 在價值,不斷尋求虛妄的快樂更不是達到幸福的途徑。 事實上,人的心理機制並不能維持極端的情緒,包括 喜樂和悲傷。在一項經典的心理學研究中,研究人員比對 了於最近中了巨額彩票、於最近因意外導致癱瘓、以及於 最近沒有發生特別事件的普通人共三組受試者的快樂指數。 驚奇地,結果顯示最近中了彩票的人相較普通人在現時和 預期六個月後自己的快樂指數上竟然沒有顯著差異。同樣 出乎意料的是最近意外癱瘓的人雖然比普通人在當下明顯 較不快樂,他們在各自預期六個月後自己的快樂指數上並 沒有差異。研究人員對此心理現象提出了兩項可能的解釋: 第一,人在經歷非常正面的事情後快樂的基準線會從此提 高,拔升了的基準線會使人再難以在日常的小事情中感受 快樂,例如,以往與朋友閒聊聚會或吃一頓好的晚餐已經 足夠使人快樂,但中獎後這些經驗在對比之下變得微不足 道,不能再帶來快樂感覺。同樣地,在經歷非常負面的事 後快樂基準線會降低,反而變得更能欣賞周遭的微小 事情並於當中提取快樂,從而更好地恢復情 緒。第二,極端的快樂感受最終會被吸收 和產生適應性,使人不能再因應外界刺 激而產生愉悅,情況就像藥物成癮者需 人生在世,似乎每一個 人都會反思:「我現在的生 活過得幸福嗎?」追求幸福 是人原始而自然的驅力,但 幸福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 並不是象牙塔內的學術辨 論,它與我們的人生有著密 不可分的關係。無可否認 地,我們每個人都嚮往幸 福,但說到底我們在追求些 什麼?或許很多人都曾有一 種經驗,本來對一些物質享 受期盼已久,例如名錶、名 車、昂貴的電子產品等,這 時心裡總是充滿著喜悅,而 愉悅感會轉化成動力使我們 持續付出努力以達成目標, 但往往獲得相關物品後滿足 感都是稍縱即逝,慢慢會演 化成失落和空虛感。更甚的 是很多人云云一生在追求著成就、財富、名譽、事業、家庭、 婚姻等外在目標,驀然回首,卻一切惘然,發現自己原來並 不幸福,因而引發中年危機、存在危機。因此,「幸福是什 麼」並不是抽象離地的問題,而是我們每個人在人生中某一 階段終將面對的議題,只有透徹了解到問題的本質,才不至 於在尋找解答的道路上,愈走愈偏。 把「幸福」理解成「快樂」是對這個概念最直觀的理 解,很多人認為尋求幸福就是尋求快樂,持續將快樂感受最 大化等同擁有幸福。這種想法源自於享樂主義,他們認為人 的行為是由增加快樂和減免痛苦兩種張力所驅動,人生的目 的就是要極大化地追求感官和身體上的享受。這種理念在近 代哲學中得到以邊沁 (Jeremy Bentham) 和彌爾 (J.S Mill) 為代表的效益主義所延續。效益主義是一種結果論的主張, 認為行為的正當性在於是否能帶來正面效益,而效益的計算

RkJQdWJsaXNoZXIy MTk1OT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