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訊133期 Revista da P.S.P. 133

52 大量研究成果的積累使我們對正念冥想的神秘過程有了 更多科學化的認識。首先,我們要理解正念冥想是一個階段性 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到達相同的境 界。正念是佛學中“八正道”(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 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 之中的第七道。然而,在達至正 念之前必須先達至第八道 ---- 正定。正定就是專心一致,將渙 散的注意力如探射燈般聚焦於此時此刻的覺察,聚焦的對象通 常是呼吸、物件或者內心的意像。可是,任何有冥想經驗的人 都知道單單要靜下來集中注意力並不容易。只要稍加省思,我 們不難發現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根本很少能將注意力百分百投 入於當下的事情,更多的是出神和漫無目的地思緒遊走。事實 上,我們的大腦從不停息,即使人在閒置發呆的狀態下不同的 腦區仍然保持活躍並持續交換訊號,這些腦區之間的聯系便是 預設模式網絡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從腦造影技術 中得知,DMN 對應的精神活動為個人內省,關於自身的記憶 (autobiographic memory) 以及對未來事件的構想;腦作為身 體中最耗費能量的器官,DMN 竟然佔了腦部耗費能量之中的 60-80%,而認真投入於某事情只增加了 5% 的能量消耗,這點 反映了人在日常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發白日夢,沉浸 於對過去和將來的胡思亂想。一般而言,當投入到有目的性的 工作時,DMN 就會暫時被抑制,負責應對工作所需的腦區繼而 介入。研究發現很多心理疾病與 DMN 的抑制能力相關。其中,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進行認知能力任務的時候,DMN 的活躍程 度沒有顯著降低,反映他們思想跳躍及與現實脫離;抑鬱症患 者則錄得普遍性的 DMN 超活化 (hyperactivation),反映他們 長時間陷於反芻式思考 (rumination) 及自我聚焦 (self-focus), 這些都是抑鬱症的顯著徵狀。總的來說,愈是能控制思緒的遊 走就有愈高的集中能力,而集中能力是精神健康的關鍵因素。 此外,高度專注的入定狀態與正向心理學中的“心流”(flow) 概念相符,研究發現經常進入一種高度投入於當前活動的認知 狀態能顯著提升快樂與幸福感。而正念冥想正正就是訓練這種 全神貫注、心無旁務的專注能力,反覆進入禪定狀態更會養成 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能夠穩定身心,提升整體心理健康和 生活品質。 安住於心是正念冥想的第一步,但正念冥想不只是專注於 此時此刻的覺察感受,更重要的是進行深刻的內觀。那麼內觀 的對象到底是什麼?《雜阿含經》提到在冥想時應當觀照“三 相”( 諸行是苦、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時時省思這些道理可 以助人離苦得樂,減免內心的掙扎和痛苦。第一相“諸行是苦” 就是認識到苦痛的來源,苦來自受制於因自然設計而產生的人 性,我們貪戀順境、憎惡逆境、隨波逐流於這種情緒擺佈而缺 乏覺知。將自己的感受建基於時刻在變化的外在事物,內心肯 定是終日誠惶誠恐、不得安逸的。觀“苦”的目的就是要理解 到苦樂是如何產生,在抽離、全視界的角度下觀照苦樂的交替 輪換、生成起滅,從而認識到“無常”。萬物都得經歷成住壞 空,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包括物質、財 富、青春、關係等。但“無常”並不一定帶來痛苦,恰恰相反, 認識“無常”使人明白到萬事萬物都是一個過程,我們每天都 在失去,然而每天都在得到;好情緒終將消散,而壞情緒亦有 衰敗與盡頭。那麼,我們就可以更坦然地面對人生,在得到時 不必提心吊膽,在失去的時候亦無需泥足深陷,做一個瀟灑的 生命旅人。一些臨床研究發現,在哀傷輔導之中加入“生命無 常”概念的心理教育環節能夠促進求助者接受喪親之痛,提早 恢復和痊癒階段的到來。領悟到無常的道理便可進一步精進至 “無我”,“我”這個觀念代表著的是自體性 (individuality), 根據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嬰兒在很早期便會透過自己和他人 的互動過程發展出自我意識 (sense of self ),從而明白到主體 (subject) 和客體 (object) 的分別。這種自體性是發展出對行為 控制感 (sense of agency) 的基石 , 能使我們對世界漸漸有一定 程度的掌握,擺脫嬰兒時期的無助感;同時,擁有“自我”觀 念使我們能建立身份界線 (identity boundary),明白到我不等 於所有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觀點及喜惡,一些自 閉症譜系的患者正是缺乏這種意識,因而不能理解別人從而因 地制宜地溝通。總的來說,“我”這個觀念是我們賴以把握以 及導航這個世界的工具,然而工具只是工具,就如在過河之後 必須要拋下船舶,而不是拖著笨重的船在陸地上行走。愈發牢 固的自我觀念會形成“我執”,產生分別心,是貪欲、仇恨、 自負以及自我主義的源頭。小至人與人之間的爭執,大至國與 國之間的戰爭,都是來源於將自我放在一個過高的位置。要擺 脫痛苦必須意識到自我是一個幻覺。十八世紀英國哲學家休謨 曾說:「自我不過是一束知覺經驗。」這些知覺經驗對應的就 是佛學中的五蘊 ( 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我們的肉 身、感受、思想、情緒以及意識是流動的,時時刻刻在改變, 因而根本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自我存在,自我是一種虛妄、人 為的想像而已。意識到自我的虛幻本質尤其重要,心理問題來 源於錯誤認為自我是不變的、一致的、獨立的。如果自我不存 在,我們便不再是我們感受、情緒、思想的擁有者,而謹謹只 是經歷者。在放下對這些感受、情緒、思想的擁有權後,即便 有多波瀾壯烈的內在經歷,我們都可以作壁上觀,做到處變不 驚。正念就是要認識到五蘊不等於自我,覺察到生物機制對我 們嵌入的種種誤導,從而可以理智地選擇不同的內心境況,免 除心理痛苦。正如《相應部》中佛陀對弟子的開示 : 「意識: 得解放,而穩定;穩定,而得滿足;滿足,則不焦躁。不焦躁,

RkJQdWJsaXNoZXIy MTk1OT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