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訊123期 Revista da P.S.P. 123

49 又遇到日常警務工作較常遇到無法正常溝通的醉漢、常常報案要求警員上門聽他們講故 事的精神病患或獨居老人等。 除此之外亦了解到促使一項服務能成功電子化上線所需要顧及眾多不同面向,不僅只有 多方協調,還有各不同附屬單位的工作分配、資料和法律法規等相關準備及核對確認等要素。 完成一份市民滿意度調查研究,不同組別的同事需要為此付出多大心血和勞力。要下決 定時上呈直至開始執行計劃、需要甚麼器材和人員、對缺乏的東西要籌劃向其他部門商借、 準備出現意外時的應對方案……等。 最後又作為前線或後勤都曾負責的各項抗疫工作。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於全球肆虐, 澳門作為國際化城市想必無法獨善其身,本局作為民防架構的一員當然是當仁不讓。而我亦 跟各政府部門同僚走在抗疫的第一線協助境外回澳人士前往仁伯爵綜合醫院進行核酸檢測、 協助全民核酸檢測、封鎖紅黃碼區。其中最艱辛莫過於我與另外 3 位旅遊警察同事在路環平 民村封鎖區於烈日當空下穿著整套保護衣,逐家逐戶拍門登記資料。寫字版上剛寫好的文字 和紙張隨著不斷從保護衣滲出的汗水變得濕潤、模糊。當時心裡除了使命感驅使我無怨無悔 地工作外,亦都有一份擔心同掙扎。害怕自己不幸染疫,更甚連累同住的家人。 從前的我有時候會覺得內勤人員處理的行政工作很容易駕輕就熟,後來才知道每天處理 這些行政工作其實勞心又勞力。前線和內勤的關係就像《圍城》一樣,城外的人看到城裡的 美好而想擠進來,城裡的人也有各種因素想出也出不去。體驗過上述種種後,深深的體會到 大家不應該彼此標籤。尤其是我進入內部監管及資訊廳前後,這種體會更為深刻。在進入該 廳工作以前,總是時常聽到有同事因為該廳的名字而產生不必要的偏見或誤會。顧名思義認 為內部監管的建立,目的就是對所有同事施加掣肘,是每位警員背後的一雙眼睛,時時刻刻 盯著大家有沒有一差二錯。但當我成為裡面的一員時,才發覺同事當初對他們的工作在認知 上存在不少誤解。而這些誤解和標籤經過口耳相傳、耳濡目染後成為了推動改革或優化時的 包袱。 總括而言,我認為要維繫一個警察體系,除了需要前線同事在外面維持社會安寧、解決 市民奇難雜症、乃至衝鋒陷陣處理即時危險,亦需要內勤同事處理有關前線同事們的人事安 排,例如福利、假期;負責局內日常或突發工作安排,例如收發文件、處理報告、研究推出 或優化現有服務、簡化業務流程、工具電子化等。目的既是希望方便市民,也是為減輕前線 負擔。 內外勤兩者儘管按職能分工而鮮有交集,而不管單位為何,大家總是在自己的位置上默 默耕耘、按部就班、各司其職。局內每一個崗位都像我身上臂章的齒輪,象徵著「推動」警 察體系「運作」,齒輪雖小,但缺一不可。最後,由衷祝願治安警察局內,能夠上下一心、 群策群力、不懼艱辛地繼續為澳門社會安定、市民安居樂業而努力。

RkJQdWJsaXNoZXIy MTk1OT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