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訊117期 Revista da P.S.P. 117

43 濟損失、強力而嚴謹的社區防疫措施、人與人之 間的避忌和恐懼,這些現象都是我們在一年前無 法想像的,挑戰著每個人的認知框架和固有思維, 因此所帶來的心理衝擊也是巨大和難以預計的。 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 2020 年 1 月 27 號便發出了緊急指引,要求縣級、 市級、以及省級部門,協調和組織精神健康專家 小組,並汲取 2003 年 SARS 的經驗,聯合不同層 次的社會力量共同制定方案,向民眾提供危機介 入、心理輔導、以及情緒支援。但是次疫情發展 的社會人文背景、科技進程、以至國家干預的形 式都與過往大相逕庭,因此,因時制宜的精神健 康研究和心理介入是必要和具迫切性的,也是響 應了國際間學者和業界人士的呼籲。   首先,與過往疫情顯著不同的是各國所施行 的隔離措施的廣泛性、迅速性、以及嚴謹性。是 次疫情所採取的隔離措施並不只針對患者和與患 者有密切接觸的人,而是被廣泛用作出入境監控 管制甚至對整個區域或城市的封鎖手段。不可否 認地,嚴謹的隔離措施對阻止病毒蔓延有很好的 效益,在公共衛生領域中有必要性,但其對人的 心理和精神健康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總的來 說,隔離措施所造成的心理影響可分為個人層面 和社會心理層面。隔離意味著失去行動自由、與 外界斷絕來往、甚至強制與親近和重要的人分開, 由這些極端的經驗所引發的情緒非常複雜。隔離 心靈加油站 Estação de Reabastecimento Espiritual 疫情期間的自我心理照護 Auto-manutenção psicológica durante a epidemia 王瀚林 心理輔導員 澳門保安部隊事務局 DSFSM Psicólogo, Wong Hon Lam (Kyle)   在經歷重大的公共或自然災難後,人會發展 出複雜的身心反應,而這些反應的影響恆久致 遠。研究發現,即使在美國 9/11 事件發生後 10 年,在世貿大樓工作的員工、參加救援搜索的人 員、以至到居住在曼哈頓區一帶的社區成員,他 們發展出抑鬱徵狀的百份比為 15.8%,對比在一 般人口中出現抑鬱徵狀的流行率高出 2 倍以上。 相關地,與抑鬱徵狀有很高共病率 (comorbidity) 的便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縱貫性研究 顯示,親身經歷過或目睹 9/11 事件的人群在 10 年後同時發展出抑鬱徵狀及 PTSD 的概率達 10.1%,而在抑鬱徵狀及 PTSD 的雙重影響下, 這個群體有顯著較低的生活滿足感、較高的失業 率、以及較差的身體和精神健康,反映了災難事 件對人的整體狀況有極為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 大型的傳染病爆發可能引致極大的心理危機。在 2003 年 SARS 病毒流行的高峰期間,約 91% 的 確診者出現負面的身心症狀,包括睡眠問題、易 哭、孤獨感、注意力缺損、情緒低落、失去判斷 力等。研究員檢視了 SARS 患者在疫情過去後的 心理變化,發現高達 58.9% 的人曾經達到某些心 理疾病的臨床標準,當中超過一半的人同時表現 出焦慮、抑鬱、以及 PTSD 的心理徵狀,多重的 負面影響對患者產生極重的心理負擔,以至他們 在身心健康、人際社交、職業功能等多方面都出 現重大缺損,生活品質面臨大幅下降,有些研究 人員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甚至稱 SARS 為一場“心 理災難"。   踏 入 2020 年, 隨 著 新 型 冠 狀 病 毒 (COVID-19) 的爆發,人類的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 的偏離和變化。史無前例的鎖國政策、浩大的經

RkJQdWJsaXNoZXIy MTk1OT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