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訊103期 Revista da P.S.P. 103

45 過 200 萬人次經拱北、橫琴和灣仔等三大口岸進出本澳,總量同比增約 1 成,其中內地居民約佔 125 萬人次,較去年同期 大幅增長接近 3 成,導致各口岸自大年初三起幾乎天天被輪候過關人潮“逼爆”。」 1   作為澳珠兩地的居民,對於近年來訪旅客數字屢創新高的報導,相信都不會感到詫異。特別是在節假日期間,出現諸如 上述的“逼爆關”、旅遊景區人流密布、連接景區之間的交通幹道車流擁擠;以及各旅遊娛樂服務區域應接不暇等情況,都 反映出,由於旅客量的不斷增加為城市所帶來的承載壓力的問題,已經逐漸成為了兩地社會的一種恆常現象。   當然,在“以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為龍頭、珠海國際商務休閒旅遊度假區為節點”的背景下 2 ,“開店不怕人客多”, 確實是作為一個旅遊城市的主要發展理念。就算是近期因旅客問題而爭拗不斷的香港,亦不能否定擁有穩定增幅的旅客量, 才是確保旅遊產業持續發展的泉源。不過,對於作為旅遊目的地的一般的居民來說,來自各地的旅客畢竟是屬於“外來人 士”,因此,從日常生活的角度而言,當民眾感到所處身的城市日漸變得擁擠;公共空間、公共運輸及公共資源的使用被攤 薄;各類娛樂消費服務的輪候時間變得冗長;物價的增長;以至出現治安方面等問題時,大眾的言論就會很自然地將責任單 純地歸咎於是因為外來者 ( 包括旅客 ) 的大幅增加所致,並從而對外來者以至本地管治機關的施政工作,產生一定的負面情 緒;以及提出要求解決問題的訴求。   事實上,為了應對兩地社會的訴求,不論是管治機關、旅遊業界、專家學者與市民大眾,近年都已經開始由多方面入手, 包括從旅遊目的地 ( 即旅遊服務的主體供應者 ) 的一方,去嘗試拆解上述問題的根源;以及積極尋求各類可行的解決方法。 而在眾多已經開展的研究中,從澳珠現時的旅遊容量的方向進行探討,就是當中的一環。特別是在 2013 年,當香港發生了 小數人士衝擊訪港旅客的事件後,旅遊容量就更為各界所關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旅遊容量具有透過對城市內與旅遊產 業相關的各個項目的承載力進行量測功能。因此,對澳珠兩地進行旅遊容量研究,就可以讓管治機關、業界以至社會大眾能 夠利用相關的分析結果來瞭解旅遊目的地在時間、空間、環境、資源、心理、可持續發展等項目的承載能力;以便尋找適當 的方式,來解決諸如來訪旅客與本地居民,在旅遊目的地對社會資源需求所產生的爭拗之類的問題,從而避免出現如鄰埠所 發生的衝突事件。然而,由於旅遊容量自身所包含的內涵是頗為豐富的,故此,在繼續進行探討前,我們就有需要先對一些 旅遊容量的基本理論,進行初步的瞭解。 三,文獻綜述:旅遊容量的一般概念、定義及內容簡介   旅遊容量又稱旅遊承載力 (Tourist Carrying Capacity,TCC)。其概念源自於生態學中的環境容量 (Enviro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3 。而從旅遊角度研究容量的問題,則始於 1963 年由 Lapage 所開展的研究。至上世紀 70 年代,學者 們相繼由最初注意因遊客成千上萬地湧向旅遊地,導致旅遊目的地出現擁擠不堪、環境被破壞致令遊客的旅遊體驗下降;逐 漸發展為對旅遊資源生態的、物質的、經濟的和感知的容量研究;再到世界旅遊組織在 1978/79 年度的工作報告正式使用 TCC 的概念開始,至今,對於 TCC 的研究已經發展至不再是簡單的極限數字,而是綜合自然環境、遊客、當地居民與管理 者等相關利益的一套指標體系。 儘管對旅遊容量研究的歷程僅經過了約 50 年,然而,現代旅遊業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藉以推動經濟發展,創造就 業,改善基建設與提高出口收入的關鍵驅動力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各地學者已經從多方面對 TCC 的問題進行過探討, 並且就 TCC 的定義、內容和體系總結出許多相關的理論。不過,一如上述所指,由於目前學界鮮有學者從治安的角度去研 究旅遊容量的問題,故此,在本文進行相關探討前,就有必要先對現存的 TCC 理論進行文獻綜述,以釐清其定義、內容與 體系等問題。由於簡萬寧 4 在 2013 年末,曾對當前的 TCC 研究,進行了較為詳盡的歸納,為此,筆者在下述將會摘錄其研 究文章 5 中,對部分學者的相關分析,撮要地將 TCC 的定義、內容、體系與測量方法簡介如下:   ( 一 ) 旅遊容量的定義   對於旅遊容量,目前國內外學者的定義方式都不盡相同,而參照〈科學認知和評測旅遊容量〉一文中,簡萬寧曾引述了 兩位我國學者對旅遊客量所作的定義:分別為:“旅遊容量是指對某一旅遊地而言無害於其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活動量” 6 ( 謝 彥君 )。以及“旅遊容量是特定時間內某地域的旅遊地 ( 區、點 ) 所能承受的旅遊活動最大値,一般用遊客量來表示” 7 ( 崔 鳳軍 )。

RkJQdWJsaXNoZXIy MTk1OT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