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訊116期 Revista da P.S.P. 116

43 我看到一絲困惑與憂慮……一切整裝待發,一分鐘 後我們隨即登車出發,開展首個巡查工作,沉默的 五十秒過去了,有人問道:“阿傑!家中有小孩子 嗎?”“兩個!一個四歲、一個七歲”……我回應。   於疫情陰霾的影響下,彷彿形成了更為敏感的 社會觸覺。此時此刻配戴口罩雖說是常態,但兩名 警務人員於公共街道住宅入口,配戴着口罩、護目 鏡與外科手套就讓人們或多或少緊張起來。“有人 確診嗎?”、“幾樓呀?邊戶呀?”、“甚麼事嗎? 抓人去隔離嗎?”……一時之間,大量緊張而急速 的追問聲不絶於耳。我們連翻耐心回應:“別擔 心……是巡查,我們純粹巡查……”。我確信,言語 並非人類社會溝通交流的最重要元素,因為我感受 到,於口罩和護目鏡的“阻隔”下,不止是病毒, 就連對語意也起到了“阻隔”的功能。基於是全澳 首日的家居醫學觀察巡查項目,我們到達每個目標 地點,從目的地附近離開車輛、踏足人行道、步 入管理處、進入升降梯、抵達樓層……我們與大眾 都產生着強烈的身、心互動。途人拼發出孜孜以求 的求知渴望,管理處湧現着保家衛國的守護精神, 待升降機的住戶紛紛火速體現出刑仁講讓的好客之 道……我們都強烈的互動着,嘴裡向他們解釋着, 心中向自己解釋着……因為疫情……大家有可能會關 心一點、緊張一點,人之常情,需要理解……於一路 上持續耐心的解釋過程之中,我亦默默的深以為然。   突破了重重的“考驗”之後,我大概了解到不 同角色於不同角度所產生的不同觀點。我們終於抵 達第一位巡查對象的居所大門,按鈴前的一刻,我 內心已經預期了產生各種不同反應的可能性……經 過了若干個巡查單位,我們遇到過緊張的、惶恐 的、困惑的、疑問的……更不乏午後睡眼惺忪的。 漸漸地,每次按鈴,每次面對受訪人士,我更加會 將心比己,試着換位思考問題,如果他們需要,我 願意運用我一切的資源,努力去緩和他們過度的緊 張,消除他們不必要的惶恐,排解他們不安全的困 惑,回應他們不理解的疑問。巡查工作讓我逐漸體 會到,巡查是以社會公共安全為首要目的,這與受 訪者的心理安全並不相矛盾,社會上並非每位公民 都必然感受到安全,但絶不能忽視甚至剝奪他們對 安全的渴望與需求。晚上九時四十五分,到達了首 日工作最後一位巡查對象的住宅大門,按下了格外 清脆而響亮叮噹的一聲門鈴,隔着鐵閘凝視着木門 與門框之間露出了垂直而漸漸開濶的亮光,核實受 訪者於家居逗留的同時,我也積極地準備着為受訪 者提供各類“安全”解說以便“安其不安”。應門 的恰好正是受訪者本人,我簡明流暢的表述了巡查 目的並示意受訪者出示身份證予以確認,受訪者回 應:“好的,稍等”,稍後受訪者開啟了鐵閘,向 我出示了身份證的同時,端上了兩小瓶蒸餾水,“阿 sir,辛苦你們了……”他說道。   首日巡查工作結束,回到警區,按照衛生當局 的指引對相關裝備及自身進行了清潔與消毒的工 序。返家的路上,我急不及待致電太太,分享了今 天於新工作崗位上的點滴,她沉默了片刻後輕聲問 道:“你……今晚睡客廳……還是睡房?”……我也 於沉默後猶豫的回應了:“當然是客廳……”。   面對疫情,每個人不同的經歷與認知,導致了 情緒、感受、思考和反應各有差異。面對危機、災 難,社會必需團結一致、同心合力,方存在共同戰 勝的把握。然而,團結的基礎是信任、理解與包容, 不論是陌生的巡查受訪者,抑或是鶼鰈情深的枕邊 佳人,都不能忽視甚至剝奪他們對安全的渴望與需 求。當社會正處於幽谷時期,信任其不信任、理解 其不理解、包容其不包容。我的責任,我所樂於積 極承擔的使命,大概是以種種形式,對身邊的所有 人奉獻出力所能及的安全與安心的需要,不論我的 角色是一名警務人員、一位丈夫、抑或一位父親。

RkJQdWJsaXNoZXIy MTk1OT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