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訊115期 Revista da P.S.P. 115
57 「心身症」的治療方法主要分為藥物治療、心理 治療及支持性關係這三方面。 藥物治療:以藥物治療「心身症」的首要目的,在於 去除致病的生物學病因。例如:有些消化 性潰瘍患者,其胃酸分泌高於常人,故服 用制酸劑可給予保護胃壁免於受到嚴重的 傷害。藥物治療第二個目的,則在使患者 減少身體症狀造成的不適,加強對「心身 症」康復的信心。 心理治療:對於「心身症」來說,心理治療是不可缺 少的,患者需要學習調節壓力作用下的身 體反應,可以從情緒層面、認知層面及 行為層面下手。行為治療也是很重要的一 環,以下簡述幾種常見的治療模式。 A. 放鬆訓練:靠著具體的行動和練習, 達到改善身心不適感的效果。最常見 的幾種訓練內容,包括腹式呼吸(指 在吸氣時腹部隆起,相對於胸式呼吸 的胸部隆起)、漸進式肌肉放鬆練習 (藉由肌肉群鬆與緊的變化,擴大放 鬆的感受)、自我暗示訓練(藉由一 些類似催眠的方式達到效果)等。 B. 認知行為治療:是經由與治療師對話, 找出個案失功能的自動化思考,並予 以矯正。例如:慮病症個案的自動化 思考,可能是「發現自己胸口不舒服 時,馬上想到是不是心臟病」。 C. 生理回饋療法:藉由外在儀器輔助, 讓身體的反應表現為個案能理解的生理 訊號,比如心跳、指溫、肌肉張力等。 支持性關係:患「心身症」的病人,困擾的往往都不 只患者一個人,家屬擔憂的情況一樣 多。看著患者感受到身體痛苦,但沒辦 法經由藥物獲得改善,無形的壓力相當 巨大。故此,醫護人員需協助家屬明白 支持性關係的重要性,如下: A. 經過多個相關專科檢查,未發現生 理問題,且已被建議到精神科就診, 可先以精神科為主要的治療方向。 B. 當個案感覺難受時,給予陪伴,並 建立合理的期待,是另一個重要的 目標。陪伴與談談話,不見得是要 給予「馬上改善症狀」的具體建議, 有時僅僅是關懷這個動作,就能減 少個案的孤單與不適感。 C. 讓患者及家屬共同了解患者影響疾 病發生與惡化的因素,有助於患者 進行醫囑和增進醫生與病人的關係。 最後,建議大家可依照下列 3 個小貼士,初步判 斷自己會否有機會患上「心身症」,可能有助較快找 到合適的醫生: A. 症狀分散在身體不同部位,對症狀的感覺比較抽 象,難以口語表達,並且已做過檢查而沒有發現。 B. 留意自己有否附帶有情緒上的病徵,例如:心情欠 佳、失眠、食慾不振等。 C. 個人事件的壓力在時間上的脗合性,例如:每逢考 試便頭痛、肚瀉等。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k1OT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