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訊92期 2014年第一季
26 蔡瑞珍 心理輔導員 心靈加油站 為 生 活 而 工 作 「返工做到放工…」、「放工還要帶工作回家…」、「工作做不完…」、「日做夜做…」,周末仍要 回辦公室工作,放假仍記掛着工作,這是許多都巿人常遇到的生活畫面,花很多時間在工作上,生活的 重心似乎都側重在工作中,難道他們對工作真的那麼熱誠,日子久了,他們會否對工作產生倦怠感呢? 到底什麼是工作倦怠感?有工作倦怠感的人,他們喜歡工作多於娛樂,只有工作,沒有生活,沒有 嗜好;睡眠時間短,除了睡眠,就是工作;很少放假,即使放假也要工作;體重增加或減輕;時間永遠 不夠用,沒有時間陪伴家人、與朋友約會,甚至休閒活動;忙碌過後感到空虛,用工作來證明存在感; 認為只有工作才能創造更多價值;為了表示他們是最好的,任何事都要親力親為,不需要他人幫助完成 更多的工作量;抱怨工作繁雜,難以完成;強迫自己做到完美;忽視個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當一個人 缺乏休息和嗜好來調息充電,日子久了,工作效率會下降,反而因為少了休息而影響工作表現,更難從 工作中得到滿足和快樂,不變成倦怠症才奇怪;另一方面,身體也較容易出現身心症,例如:頭痛、腹瀉、 心悸、高血壓等明顯生理不適的情況,由於這些徵狀源自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所以即使做身體檢查 也無法找到生理病變的原因。 既然生活中不能沒有工作,怎樣可以令生活與工作平衡,避免陷入工作倦怠症候群,不妨從以下各 方面着手: 1. 注意勞逸並存:多年前流行一句說話 -- 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無論是做自己喜歡的嗜好,或 與家人、朋友一起外出,從事一些令自己放鬆無損健康的休閒活動,有助我們“充電”,有更 多的能量投入生活和工作。 2. 嘗試列出工作日程表:詳細羅列所有工作以及所需要的時間,排出優先之序,考慮哪些工作可 分配給其他人,或與他人合作完成;哪些工作可以暫時延後;哪些工作無須做得過於仔細。既 可減少個人工作量,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持一定的質素,同時讓同事發揮所長。 3. 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工作以外還有家人、朋友、嗜好、學習、信仰。「記得剛開始我們都 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才努力工作,可是日子久了,就本末倒置,只顧一直工作,將家人、 朋友、興趣、休息擱置;當我退下火線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之前根本就把生活的重點放錯了, 現在才學會平衡工作和生活。」你能想像如此的領悟出自一個個案的嗎?的確我們是為生活而 工作,不是為工作而生活。 4. 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很多人的生活很忙碌,卻忙得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說什麼、 動什麼,沒有時間、專心、細細察覺自己的感覺;古語云「食不言寢不語」背後的生活哲學是 叫我們一心一意,專心做好一件事,三心兩意或者一心二用,無助我們覺察自己的內心感受。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k1OT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