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訊117期 Revista da P.S.P. 117
44 使人感到失去控制感和困頓,研究顯示在這段期 間可能會出現的負面情緒包括焦慮、煩躁不安、 憤怒、抑鬱、困惑、絕望、甚至自殺意念。其中, 強烈的焦慮情緒可以驅使人過分關注自身健康問 題,將一些本來輕微的不適感與疫症扯上關係並 誇大,以至終日誠惶誠恐,產生災難化思維甚至 疑病症 (Hypochondria)。另一方面,焦慮的情緒 加上與外隔絕的境況,會令人更急切地尋求資訊, 輕信謠言,尤其現今網路社交媒體的發達和欠缺 規管,資訊不再集中發佈,許多信息的真確性都 無從考究,混亂的信息又會再次增強焦慮的程度, 形成惡性循環。除了在個人情緒層面上的影響, 隔離措施亦造成更宏觀的社會心理後果。當中最 顯然易見的便是經濟上的直接和間接損失,隔離 政策使很多人無法通勤上班,而疫情亦令百業蕭 條,很多企業都接續出現倒閉裁員潮,失業率飆 升,物資的短缺和對自身財政的擔憂亦會構成龐 大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更為隱性的社會影響 包括歧視和負面標籤,這些歧視和標籤充斥在社 交場合和工作地點,患者與懷疑患者被標籤為不 潔、負累、罪人,人與人之間失去了同理和信任, 更甚是這些現象甚至演化成國與國的衝突、民族 與民族之間的對壘,一些國家的人在令一個國家 因病毒感染者之名被排擠毆打的事件屢見不鮮。 在日本,甚至有一位政府人員因曾接待從疫區回 來的國民,抵擋不住社會壓力而自殺,可見歧視 和標籤所帶來的巨大心理影響。 在撰寫這篇文章之際疫情仍未完全平息受控, 疫情的後續發展仍充滿不確定性,但疫情對人的 心理健康和長期影響則是可預測的,焦慮、恐懼、 失眠、負面情緒、心理疾病、以至一些因不適當 的應對方式而衍生出的行為問題如酒精毒品的濫 用、自我孤立等將會在人群中如雨後春筍般陸續 出現,新一輪的精神健康海嘯正在醞釀。因此, 我們必須打好心理上的預防針,在這段艱難的時 光更應照顧好自己的精神健康,學習自我照護的 方法: 1. 自我心理教育 我們往往只關注到情緒的最後成品,而忽視 了情緒其實是一個歷程 ---- 由覺察到體會到接受 再到自我調整。在疫情之中,我們首先要覺察到 自己的負面情緒,可以是緊張、可以是焦慮、可 以是憤怒、也可以是無奈。有些人終日惶恐不安, 卻不知所以,對自己的焦慮情緒沒有覺察,也只 能整天被情緒在背後拖著走,影響生活。因此, 對自己的情緒有明確的覺察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 能夠精準地命名自己的情緒,才能對症下藥。接 續便是要體會情緒,許多時我們都慣性地排斥負 面情緒,遇到不開心的情緒時我們第一時間想到 的便是要擺脫它,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其實在 負面情緒浮起時,我們可作壁上觀,像長鏡頭一 樣拉遠距離,此時自己是自己,情緒是情緒,可 以想像自己是天上的白雲,縱觀著地面行駛中的 火車或再浮再沉的海浪。那麼,情緒的強度便沒 有這樣大,我們亦可不必隨之起舞,自自然然我 們便可接納自己的情緒,明白到情緒的存在是自 然的過程,例如理解到人類對感染病毒的焦慮是 本能,是賴以生存的機制,不必過分恐慌,甚至 “焦慮"自己的“焦慮",明白這點便能做到坦然, 接下來要轉念調節自己的情緒也就變得不難了。 2. 減少資訊亂流 在現今的科技環境下,要拒絕接收資訊比要 收集資訊更為困難。漫天而來關於疫情的信息往 往只會增強我們的焦慮和恐懼,而且很多這些資 訊其實都是以訛轉訛,子虛烏有,亦不乏跨張失 實,以博取我們的眼球和點擊的假新聞,說實在 沒有什麼資訊價值,不看也罷。當然,這裡提倡 的減少資訊亂流並不是要一刀切的隔絕外界,但 選擇接收資訊的媒界和頻率便需要慎思。我們可 以選擇可信的資訊來源,例如政府機關、官方新 聞媒體、或一些大型的報刊電台,至於一些網上 或朋友之間流傳而未証實的資訊,大可不必理會。 即便是可靠的資訊,頻繁觀看都會令人感到不安, 甚至有強逼行為的出現,我們可設定每天固定的 時間觀看固定的次數,不必時刻追看,讓時間留 給生活。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k1OT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