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訊113期 Revista da P.S.P. 113

53 & Wills, 1985; Kessler, Price, & Wortman, 1985),其中壓力事件的認知評估對主觀壓力程 度有決定性的影響。Lazarus 的認知評價理論 (Lazarus, 1966) 認為壓力事件與情緒之間的關 係是間接的,個體會將所接收到的外在環境的刺 觀的壓力感受仍取決於員工如何評價自己的工 作情況,主觀意念比客觀環境更為重要。除了初 次評價之外,於再評價過程中個體評定自身資源 性及選擇應對策略亦對主觀壓力度有相當大的 影響。應對 (Coping) 是個體面對外在環境壓力 時所選擇處理方式的一個適應化過程,而不同的 選擇會帶來不同的身心以及行為結果 (Lazarus, 1993)。控制、逃避、和身心管理是工作情景中 常用的應對策略。研究發現,當遇到工作目標模 糊或矛盾時,採取主動控制的應對方式比起採取 逃避的應對方式引起較輕的焦慮身心症狀以及 帶來更高的工作滿足感 (Latack, 1986)。由始 可見,工作壓力與感受到的壓力水平沒有直接關 係,反而在於認知評估以及應對方式的選擇,以 下將就這兩方面介紹有效的壓力管理方式。 靜觀練習 (Mindfulness practice) 是現今 具有實證療效的重要壓力管理手段之一。靜觀 是指將注意力引導至內在或外在經驗,而且 以不加批判 (Non-judgmental) 及全然接受 (Acceptance) 的態度去承接、體會、和處理這 些意識體驗 (Kabat-Zinn, 1994)。靜觀概念源 自於上座部佛教以及印度的三摩地瑜伽哲學, Kabat-Zinn 醫學博士在 1979 年於麻省大學 醫學院成立了壓力管理中心並引入靜觀為本壓 力管理課程 (MBSR) 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手段。 Kabat-Zinn 在設計課程時刻意將其佛學部份減 去,但基於其宗教起源,MBSR 在引入初期並沒 有受到像麻省大學這類頂尖研究型學府的重視。 可是,時至今日,單單在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提 供 MBSR 的醫院和診所便超過 240 間 (Salmon, Santorelli, & Kabat-Zinn, 1998)。促成這項改 變的主因是大量的科學研究都印證了靜觀的效 用和臨床應用性,其中最令人信服的便是腦神經 科學範疇的研究結果。腦神經造影技術顯示,參 與 8 週或以上的靜觀與冥想會為大腦帶來結構性 和功能性的改變 (Wheeler, Arnkoff, & Glass, 2017)。其中,受試者掌管注意力的前扣帶回 (Anterior cingulate) 增厚、掌管高階認知和調 節情緒的前腦額葉 (Prefrontal cortex) 增厚、 激放在自身的認知框架中進行分析評價,其後才 衍生出不同的情緒與行為模式。評價的過程是階 段性的,可細分為 1) 初評價;以及 2) 再評價。 初評價主要為外在事件定性,以判斷該事件到底 是無關的?有關的?還是具有威脅性的?當外 在事件被定性為有壓力的事件時,再評價過程便 會考慮不同的應對策略 (Coping strategies) 以 及這些策略可能產生的後果。因此,情緒和行為 便是綜合兩次評價結果所產生的附屬物。引導著 整個評價過程的認知框架是根深柢固的,因為 它是根據個人成長、家庭背景、教育、價值觀、 社會經驗、性格結構等因子經過多年沉積而來的 學習結果;認知評價理論亦意味著,改變壓力所 帶來的負面影響不一定需要改變壓力事件本身, 透過進行思想信念改變亦會是有效的介入方式。 認知評價理論在職業情景中亦有其相關應用,員 工對自身工作角色的感知 ( 如角色是否清晰、工 作量是否平衡等 ) 可決定主觀工作壓力程度,從 而引起不同的身心反應以及行為回應 (Kahn & Quinn, 1970)。在一個由 196 名葡國紀律部隊 人員組成的樣本中發現,已婚、缺少運動、在外 工作 ( 如巡邏 )、高工時、低軍階等因素與工作 壓力、抑鬱、及職業倦怠有著正向關聯 (Esteves & Gomes, 2013)。更重要的是,認知評價的結 果對這些關聯性的強度有決定性的影響;當紀律 部成員評價他們的工作為具有高威脅度、低挑戰 性、以及認定自己沒有足夠資源去應對的時候, 他們會比一般同僚報告更大的壓力感受和情緒 問題。換句話說,即使在高壓力的工種之中,主

RkJQdWJsaXNoZXIy MTk1OT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