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維榕博士
三個男人,一個患有癌症,一個多動症,一個自閉症。
他們是三父子,住在同一空間,各人有各人的心事, 各人有各人的悲哀,卻絕少溝通的習慣。
我認識這個家庭時,只知道父母親已經離異多年;但雙方仍都關愛孩子,分手了還決定繼續共同撫養。只是十多年以來,他們除非不見面,一見面就是火山爆發,不可收拾。
理論上,婚姻既然完結了就應該放下千仇萬恨,重新開始。實際上,很多分了手的夫妻,不但放不下彼此間的恩怨,還會把戰場繼續延伸到孩子身上。
不做夫妻而做父母,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和的夫妻變成不和的父母,更是雪上加霜。第一次見這對父母時,他們正吵得不可開交,本來是商量兩個孩子的學業問題,不久就成為互相人身攻擊。
母親說話伶俐,口若懸河;父親卻是結結巴巴,說不過母親,就氣得呱呱大叫。兩個孩子,都是十五六歲的青年人,夾在父母的轇轕中。
哥哥是低頭不語,十分靦覥;弟弟卻是坐立不安,搶着加入父母的大戰當中。
後來才知道,大哥被診斷為自閉症,弟弟被診斷為多動症;不幸的是,父親也證實染上癌症。大兒子滿面愁雲,小兒子卻毫不留情,繼續對父親冷嘲熱諷。在他眼裏,父親是最不講理的人,死不足惜。父親十分痛心,以為兒子學壞了,不斷地去教他,父子的衝突更惡化。
他不知道,孩子一直站在母親的一方。兒子對父親的怨懟,反映的是母親對父親的怨懟。
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離異,他們共同撫養孩子的決定,同時也斷定了兄弟二人一直困擾在父母的恩怨中長大。哥哥說:從小到大,從來沒有見過父母和諧共處的一刻。哥哥像父親一樣不善表達,弟弟卻像母親一樣勇於挑戰。父母親都不斷質疑對方教子的方式,兩個孩子也各自守衞着父親或母親一方而戰。共同教育孩子的崇高信念,結果成為兩代人長久爭戰的噩夢。少時孩子不聽教,還可以強硬對待,現在孩子長大了,站起來與父親一樣高,當然更難制服。近日小兒子拒絕上課,父母雙方都苦無對策。
讓孩子適應兩個家
很多研究都指出,離婚並非一定是壞事,只要父母放得下,孩子就有機會適應怎樣從一個家庭,變成兩個家庭。問題是太多癡男怨女,分手後對彼此的忿恨,比分手前有過之而無不及。長年以來,每次見面仍像兩隻搶着出籠的鬥雞,等着撲向對方。男女相爭,是會上癮的,經過多年訓練,現在更是欲罷不能。有趣的是,如果你單獨與他們談話,他們每個人都甚有條理,只是一聚合起來,便鬥得你死我活。
那天本來約了父母親及兩個孩子見面,母親因病來不了。現在孩子與父親同住,三個男人,顯得出奇地沉寂,甚至有點靦覥。原來父親對着兩個大孩子,除了叫他們用功讀書,努力做人,就沒有其他話題,兩個孩子在父親面前,也顯得特別孩子氣,全部用肢體語言來溝通。離異家庭的孩子,都要學習如何在兩個家庭安頓。我想,這是一個了解他們三父子一起生活的好機會。
問起父親的病情,他說剛做完一個療程,已經暫時受到控制,現在正慢慢恢復工作。父親是的士司機,原來家中還有九十多歲的老母親,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他一直都咬緊牙根,默默地獨自承擔一切。他說,連抽骨髓,也是自己一個人去醫院!回家還要先把自己的情緒處理好,才敢告訴家人,怕他們受不了。他說:「那是十分十分孤獨的感覺,有時都不知道為什麼而活!」
兄弟兩人聽着,哥哥面色沉重,動也不動;弟弟把頭藏在外衣裏,裝作睡覺,起碼不像平常對父親的每句話都提出挑戰。父親的苦澀,孩子看得清楚,就是無從表達。我問哥哥,他怎樣回應爸爸的話,他掙扎了好一回,才擠出一句話來:「那真是太慘了!」
我問:「你想多給他一些回應嗎?」
他反問我:「還要怎樣回應?要交心嗎?」
應該沒愛也沒恨我也不知道要怎樣回應,男人與男人的表達,不一定靠言語,我只是深深地感受到父親的悲哀, 想讓他知道,他並非絕對的孤單,起碼他的大兒子知道!其實小兒子也不是無動於中,只是長期扮演保護母親的角色,他不能容許自己改變陣營。三個關係密切的男人,各懷心事,各自封閉,整個家庭的沉重,都反映在哥哥的自閉上。
我覺得哥哥那句「是否要交心」的話很有意思,後來據他解釋,弟弟就是一個要求「交心」的人;對哥哥來說,交心等於情緒失控,等於撕心裂肺的吶喊,等於弟弟的「多動症」。怪不得他不願表達內心感受,因為表達自己是一發不可收拾!
如果說這是父母離婚的後遺症,不如說這是一個離婚離得不成功的悲劇。因為成功的離婚,應該是沒有愛,也沒有恨,只有感恩和尊重,因為對方是你孩子的至親!如果決定共同撫養,就要各自為孩子重新建立一個溫暖的家,因為單親家庭也是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