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

大樓歷史背景

澳門保安部隊博物館所處的位置,在四百多年前是西班牙人興建的修院,後來修院被葡萄牙人改建為兵營,並設立炮台,作為炮兵陣地。在葡萄牙人管治澳門期間,這建築物曾是澳門獨立地區司令部,即軍事指揮機關。1975年葡萄牙撤走駐澳門的軍隊後,這座大樓成為澳門保安部隊的辦公地。

修院改為兵營
由西班牙卡斯蒂利亞族修士(Frades Castelhanos)一手創辦的嘉思欄修院(Convento de S. Francisco 又譯作聖方濟各修院),於158022日正式揭幕。入口及花園都以修院的聖名而命名,但時至今日,中國人仍稱這座古舊的宗教建築物為「嘉思欄」(Castelhanos)。在1861年,澳門總督亞馬勒下令拆毀修院。為了做好戰鬥的前哨工作,他下令把修院改建為軍營,首支軍隊於18661230日正式駐營,軍營在1937年被重建。1

嘉思欄修院2

遷移教堂的物品
嘉思欄修院被拆卸後,除了賦予兵營、相鄰的花園與一條荒僻的馬路為嘉思欄之名外,時至今日修院與教堂的宏偉建築已不復見。嘉思欄教堂的家具陳設,包括畫像與祭袍在內,部份已被遷往主教座堂,而另一部份則被搬往玫瑰堂;耶穌受難像祭壇被遷往聖若瑟修院教堂內安放。時至今日仍可以在那裡看到該座祭壇與一些支撐著唱詩班席位的壁柱;至於屬於天使聖母教友會的祭袍與物品已於1872年被遷往聖奧斯定堂內安放。3

嘉思欄炮台的軍事用途
嘉思欄炮台(又譯作噶斯蘭炮台或聖方濟各炮台),在昔日與澳門另外幾個炮台互相配合,具重要的軍事用途。

1601年葡萄牙人在澳門開展了炮台工程。於1613年設立媽閣炮台,這是澳門最古老的炮台。於1622年,當時有一個炮兵陣地位於媽閣炮台的所在地,另一個在嘉思欄,而第三個則在燒灰爐。4在同一時期,亦記載有聖保祿山聖母炮台(後稱為三巴炮台)、東望洋聖母雪地殿炮台、沙梨頭炮台及西望洋佛蘭姍聖母炮台。5

為了更好地配合炮台所在地的地理形勢,初時嘉思欄炮台的建築毫無規則。炮台曾於1775年被改動,於1864年再進行修建,形狀比以前較為規則。於1872年,在嘉思欄炮台的下面,再建成一項海岸防禦工程,名為十二月一日炮台,控制了澳氹兩地和內港的海上交通要道。但在1921年填海工程開始時,將一切移為平地。6

1880年的嘉思欄炮台與十二月一日炮台
(1889年俾利喇的《大西洋國第二冊系列一》期刊7

大炮與火藥庫
嘉思欄炮台有六個作配備六門銅炮的炮坑,在城牆東西兩面分別設有兩個塔樓。在炮台的底層有一座建於1623年與海相望的棱堡,裝有一支全澳最大的大炮──可發射十六公斤重的鐵彈頭,射程達二點五公里。81745年,嘉思欄炮台有大炮七門,並設火藥局於左側。9

備註:
1 文德泉神父,《澳門地名學》,摘錄。
2 P. Manuel Teixeira, “Os Militares Em Macau”, Edição do Comando das Forças de Segurança de Macau, 1984, p.115.
3 P. Manuel Teixeira, “Os Militares Em Macau”, Edição do Comando das Forças de Segurança de Macau, 1984, p.120.
4 P. Manuel Teixeira, “Os Militares Em Macau”, Edição do Comando das Forças de Segurança de Macau, 1984, p.75.
5 P. Manuel Teixeira, “Os Militares Em Macau”, Edição do Comando das Forças de Segurança de Macau, 1984, p.77, 78.
6 賈佐治,《澳門防禦工事介紹》。
7 P. Manuel Teixeira, “Os Militares Em Macau”, Edição do Comando das Forças de Segurança de Macau, 1984, p.115.
8 賈佐治,《澳門防禦工事介紹》。
9 P. Manuel Teixeira, “Os Militares Em Macau”, Edição do Comando das Forças de Segurança de Macau, 1984, p.80.